聚焦重症病例,多学科协同复盘“入院 - 出院”全流程救治!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战训结合”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水平
发布时间:2025/7/3 18:26:50 / 【关闭】
“脓毒血症患儿经抢救‘脱险’后,为何仍反复发热?究竟是感染因素还是非感染因素所致?”
“多项临床指征逐步显现,能否下脓毒血症患儿并发不典型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诊断?
……
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25年度第五期院级病例讨论会上,200余位医护骨干在学术报告厅集结,儿童重症医学科、血液科、神经内科、药学等多领域专家正就一例复杂脓毒血症患儿的救治展开激烈讨论。
电子屏幕上跳动着患儿 30 项诊断结果,屏幕被密密麻麻的诊疗时间轴和标注填满,这场思维碰撞的背后,是 20 个专业的医疗团队通力协作,历经 60 个日夜的不懈奋战,携手从死神手中成功夺回小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历程。
时间回溯到患儿入院当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警报声划破寂静。因脓毒血症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呼衰、心衰、肝衰、肾衰)患儿,入院时已陷入昏迷,血压骤降、凝血功能紊乱,生命危在旦夕。
这是一例病情涉及全身多系统、极为复杂凶险且救治难度极高的病例。整个救治过程一波三折 —— 从病情的急转直下到治疗方案的动态调整,从多学科协作的无缝衔接至护理环节的精准执行…… 最终,在医疗团队全力以赴的救治下,患儿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从重症监护到康复出院的完整救治闭环。
讨论会现场,各学科专家化身“侦探”,以时间轴为脉络,结合数据图表与病程记录,系统复盘患儿从重症入院到康复出院的全流程诊疗过程,深度解析治疗方案的科学制定、护理措施的精准落实,以及诊疗中面临的核心挑战。
现场思维火花四溅,众人目光聚焦讨论焦点,随着汇报人的阐述深入思索,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宝贵的经验心得。当讨论会主持专家宣布患儿康复的喜讯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不仅是对生命奇迹的礼赞,更是对团队协作力量的致敬。
2025 年度第六期院级病例讨论会于同一地点以相同模式如期举行。
本次会议聚焦一例罕见危重患儿的成功救治案例 —— 该患儿同时罹患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先天性空肠闭锁、新生儿急性肾衰竭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 20 余种疾病。来自儿童重症医学科、胎儿医学中心、新生儿外科、肾脏免疫科等多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系统复盘了患儿从产前评估到出生后抢救的全流程诊疗历程。
讨论会主持专家强调:“此病例集感染性疾病、解剖结构畸形、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一体,救治难度堪称‘教科书级’。多学科团队通过分阶段破解诊疗难题,充分彰显了多学科协作在危重症救治中的核心价值。”
四位讨论专家在会上深度剖析了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制定逻辑、各项救治措施的精准化实施路径,以及救治过程中应对的系列临床挑战,为复杂危重症的多学科诊疗提供了典型示范。
以上两期院级病例讨论会,既是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全面提升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的集中展现,也是医院强化多学科协作机制的生动缩影。
为强化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主动聚焦重点病例诊疗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多学科交流协作平台,对危重病例救治过程进行复盘总结,优化疑难危重症处置流程,提升多学科协同诊疗效率,今年以来,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创新性开展 “全院重点病例讨论” 模式,聚焦于诊断困难、治疗复杂、多学科交叉或具有重要教学意义病例,由医务部负责组织协调,整合形成“多学科团队全流程复盘—学科带头人多维度剖析—全院互动研讨”流程。
经周密组织,截止目前,医院已成功举办6期院级多学科病例讨论会,并形成院周会前开展的常态化机制。先后聚焦产后大出血抢救、呼吸衰竭孕产妇救治、重度紫癜、歌舞伎综合征、脓毒血症以及一例合并早发败血症、急性肾衰竭、肠闭锁高危儿救治病例,各科室结合专业优势与病例实际,通过多学科协作深入分析病情、溯源病因,系统梳理诊疗全过程,为后续类似病例诊疗缩短决策时间,降低误诊漏诊风险提供借鉴;同时,产科、儿科、麻醉、药学、病案、医务、质控等相关科室在持续交流中学习跨学科知识与经验,强化了科室间联系,提升了整体医疗工作效率,并为科研创新积累宝贵资源。此外, 通过“老带新”案例解析、“战训结合”演练,推动中青年医师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快速提升。
下一步,医院将锚定核心使命,以“医疗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全院重点病例讨论”模式为抓手,持续深化多学科合作,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为患者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