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妇女儿童医院
盛世华诞,时空重逢:国庆节,我与曾经的自己同框了

发布时间:2025/10/1 10:31:31  /  【关闭



日月恒升,山河锦绣。时光的长河奔涌着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征程,也映照出无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身影。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便是这壮阔画卷中一抹温暖而绚烂的色彩。

近八十年的栉风沐雨,医院与新中国的脉搏同频共振,从初创时的步履铿锵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每一步成长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段征程都沉淀着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

历史从不会沉默,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便是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它们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折射着时代的变迁,更将先辈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定格成永恒。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国庆时节,六位特殊的“时光见证者”走进院史馆,在铺陈着岁月印记的“时光长廊”中,寻找年轻时的自己。曾经,他们在条件艰苦的岗位上坚守,用青春、汗水与热忱守护生命;如今,站在老照片前,与当年青涩的自己“同框”,稚嫩的脸庞遇见鬓角的霜白,一瞬间仿佛时光折叠,思绪翻涌间,感慨万千,那些难忘的奋斗岁月又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面对镜头,他们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将照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关于坚守与热爱的瞬间娓娓道来。让我们一同聆听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岁月的回响中,感受医者初心的传承,也致敬与祖国同行的每一段奋斗征程。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03_715.jpg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21_634.jpg

单若冰:新生儿医学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27_453.jpg

2004 年冬季,一名热心市民在垃圾桶旁发现一名弃婴。当时,这个可怜的 “小不点” 已气若游丝,生命危在旦夕。随后,孩子被紧急送往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医院立刻启动抢救。经过一系列救治,孩子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医护人员为她称重时发现,体重仅 560g。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超低出生体重在国内十分罕见。照片里这只手是我的手,孩子只有一只手掌大小,医护人员心疼又宠爱地为她取名 “拇指姑娘”。

整个救治过程艰难又复杂,孩子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里住了整整 120 天,医护人员还在监护室中为她庆祝了百日。出院时,她已从当初的奄奄一息的婴儿,变成面色红润、哭声响亮、人见人爱的漂亮小姑娘,之后被送往社会福利院。医护人员一直密切随访,关注着孩子的恢复情况。

后来,孩子被好心的国际友人领养。离开青岛前,她特意回到医院,与当年救治过她的医护叔叔阿姨们道别。从此,“拇指姑娘”的故事便深深留在了医护人员心底,大家时常会想起这个命运多舛却又格外幸运的女孩。

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每年救治的“拇指姑娘”一样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越来越多。其中,最低体重仅 460g、最低胎龄仅 23 周的患儿,都成功脱离生命危险,健康成长至今。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32_168.jpg

张战红:围产医学中心主任、终身专家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37_468.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意义格外珍贵。我们初次见到时,都激动得想落泪。照片中间的是张淑芬院长,她于1985年由原青岛市卫生局委派至我院担任院长。医院正值百废待兴之际,即便事务繁杂,张院长也始终不忘“传帮带”的责任,常常深入科室亲自带教,这张照片记录的正是当时她查房的场景。

我就站在张院长身旁,那时的我年轻稚嫩,却对知识充满渴求。在张院长的高瞻远瞩下,我成为医院首个被选派到济南进修学习的人。临行前,张院长语重心长地叮嘱我:“既要扎实学习医学专业技能,更要主动钻研医院管理知识。” 我始终谨记这份嘱托,在进修期间废寝忘食地钻研,学成归来后,便在青岛率先开展了腹膜外剖宫产术、输卵管吻合术、高危妊娠规范化管理等新技术与新项目。

在张院长的精神感召下,全院同仁都将医院的发展视作己任。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医院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单位,逐步成长为青岛市妇女儿童专科领域的龙头医院,胎儿医学、孕产管理、产科质控等学科水平更是走在全省前列。老院长的精神,如同暗夜中的指路明灯,始终指引着我们奋勇向前。

而我自己,也在老院长的谆谆教诲与悉心指导下,从一名懵懂稚嫩的年轻医生,一步步成长为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医学专家。医院能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张院长那一代奠基者、我们这一代传承者,以及年轻一代开拓者的接续奋斗。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42_047.jpg

李堂:小儿内科医学中心主任、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终身专家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47_323.jpg

看到这张照片,我大概回想起来,这是2018年一次查房的场景。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七八年已经过去。这些年里,学科蓬勃发展,年轻医生也在迅速成长。

照片记录的,正是当时一次查房带教的场景。作为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我们始终重视带教工作。如今,照片里的年轻医生们都已独当一面。其中,胡思翠医生不仅评上了副高级职称,开始带教硕士研究生,还成为全国小儿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最年轻的委员。这足以说明,我们学科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50_936.jpg

许茜:产科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55_044.jpg

这是1996年的一张照片,画面中的我看上去很青涩。当时医院选派团队赴国外学习分娩镇痛技术,学成归国后,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这项技术;与此同时,国外也派遣了一名专家来院指导,这张照片正是当时专家开展指导工作时拍摄的。从那时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医院的分娩镇痛技术、分娩镇痛率及实施效果已然走在全市前列。而我个人也伴随着医院与学科的发展不断成长,对此深感荣幸。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259_069.jpg

曲先锋:儿内科门诊副主任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303_236.jpg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当时,我跟随山东省第24批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赴坦桑尼亚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当地医疗条件落后,缺医少药问题十分严重。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多次开展义诊、送医送药活动,以真诚赢得理解,以努力获得认可,以奉献收获尊重,以友好缔结友谊,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 “黄皮肤的白衣天使”。

坦桑孤儿院的儿童更是面临失去父母和身心疾病的双重困扰,我和医疗队员们便特意来到这里义诊,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和欢乐,由此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可以看到,孩子们很开心,笑容非常灿烂,令人动容。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306_917.jpg

王丽燕: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微信图片_2025-10-02_083310_764.jpg

看到这张照片,就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记录的是当年医院参加临床青年医生教学查房大赛的现场。当时,我们选取了一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凭借充分的医患沟通、细致的病例分析、规范的体格检查及严谨的影像学解读,顺利完成了比赛,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一等奖。这份成果,离不开前辈们当时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帮助。

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心怀敬畏,恪守“厚道尚医 博学敏行”的院训,在临床专业和教学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与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的发展,扎根于祖国繁荣稳定的沃土,一代又一代 “妇儿人”呕心沥血耕耘, 谱写了辉煌而壮丽的诗篇。值此国庆佳节,“见证者们”代表医院深情致谢,衷心感谢前辈们对医院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永远载入史册,也为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祝福伟大祖国

山河无恙、盛世安康

祝愿医院

坚守初心、蓬勃发展

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