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首例!心脏中心团队成功开展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术
发布时间:2025/7/14 15:55:54 / 【关闭】
近日,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泮思林教授团队成功为两名患儿实施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术,术后复查显示治疗效果显著,两位小患者均已康复出院。此项新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填补了医院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展现了医疗团队锐意创新的专业精神,为先心病患儿提供了更安全、更先进的治疗选择。这一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医院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追求卓越医疗品质的服务理念。
两例房间隔缺损患儿分别为3岁2月龄女童(缺损直径约7 mm)和6岁7月龄男童(缺损直径约10 mm)。手术在全麻下经股静脉穿刺入路,全程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模态影像引导下完成。根据缺损大小,手术团队分别选用腰部直径12 mm和14 mm的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通过输送鞘系统精准植入。术中在TEE实时监测下,封堵器左、右房侧盘面依次展开,经推拉试验证实封堵器稳定锚定于房间隔,且未影响周边瓣膜结构。最终透视及超声评估显示:封堵器位置理想,无残余分流,遂行释放。术后即刻超声复查显示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房间隔缺损(ASD)作为先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病理生理学改变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肺循环血流增多引发反复呼吸道感染;心脏负荷增加及体循环供血不足导致生长迟缓(表现为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和活动耐力下降(易疲劳、气促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已成为ASD的一线治疗方案。
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实现了革命性突破,完成了从金属材质到完全可降解材料的跨越式发展。该封堵器植入后发挥临时桥梁作用,在促进自体组织修复的同时逐步降解,最终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与传统金属封堵器相比,该技术具有三大显著优势:
1. 保留房间隔穿刺通道,为可能的后续介入治疗创造条件;
2. 避免金属材质永久留存体内带来的远期风险;
3. 实现解剖学与功能学的双重治愈。
临床研究证实,可降解封堵器具有优异的安全性特征: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对房室瓣功能无不良影响。此外,其材质特性使患者术后不受磁共振检查限制(无需考虑内皮化时间或磁场强度),为患儿带来显著的长期获益。在避免金属框架对心房远期影响,消除"体内永久存留异物"的心理负担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未来,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优化诊疗服务体系。团队将致力于发展更安全、更精准的微创治疗技术,为患儿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助力区域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推动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