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妇女儿童医院
旧影新声:回溯 “老儿童医院” 的光辉岁月——单若冰教授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5/4/14 16:35:35  /  【关闭



崇厦巍峨,非一木之功

累土积石,砖瓦堆叠,岁月凝其华;

嘉木参天,非一季之翠

萌蘖之初,栉风沐雨,春秋蕴其秀;

医院之兴,非一人之力

诸贤共济,德术兼修,光阴铸其名。

医院,这一方承载着生命之重的特殊空间,每一个角落都见证过希望的曙光。回溯医院的发展史,就如同翻开一本用时光写就的生命之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在这里,我们看到先辈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忱,在资源匮乏、技术有限的年代呕心沥血,披荆斩棘;我们感受到医院的发展历程,也是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在社会进步中不断革新。

那些泛黄的病历、陈旧的照片,都是历史的珍贵印记,诉说着在不同时期,医患如何携手,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

当我们梳理这段历史,就如同串联起一部温暖的史诗。它让我们明白,医院不仅是冰冷建筑和复杂流程的组合,更是一个充满爱与被爱的港湾。

历史的每一次跨越,都意味着更多生命的延续和家庭的完整,激励着后来者坚守初心,让就诊者感受到背后沉淀的信任与安心,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的奇迹在这里从未停止上演,爱的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妇儿人”手中传承不息。

镜述拾光

在本期访谈中,单若冰教授作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推动者,带领我们深入回溯了医院儿科那些波澜壮阔的过往。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27.jpg

以下全篇

根据单若冰教授的讲述整理而成

仅以此篇,向一代又一代

为青岛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事业

做出突出贡献的“妇儿人”

致     敬

!!!

四十二年前,时光的笔触在历史的长卷上轻轻落下,一家医院在城市的一隅悄然萌芽。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31.jpg

1983 年 6 月 1 日,对于青岛的儿童医疗事业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在原青岛市结核病防治院旧址(武定路27号),青岛市儿童医院创建。它一诞生,便肩负起全市儿童医疗、保健和教学、科研的重任。从这一刻起,青岛的儿童有了专属的医疗守护阵地。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33.jpg

医院初立之际,条件艰苦卓绝。映入眼帘的是丛生的杂草肆意蔓延,残败的断壁颓垣在风中摇摇欲坠。众人不畏艰难,就从清理这荒芜的杂草、规整那破败的残垣起步 。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36.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38.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40.jpg

沈宜元教授作为青岛市儿童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首任院长,堪称专家型领导的典范。在任职期间,她尤为重视业务培训工作,凭借其深厚的专业造诣与高瞻远瞩的管理理念,为医院的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生儿病房诞生了。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43.jpg

彼时,科室条件极为简陋,总面积仅60平方米,仅有5张床位,设备人员匮乏,仅有1台国产远红外设备、4台暖箱,专业力量极为薄弱,救治水平不高,科室门可罗雀,接收的患儿数量寥寥无几,以诊治普通新生儿肺炎、脓疱疮为主。更严峻的是,受限于医疗水平,新生儿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45.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47.jpg

即使条件艰苦,也无法阻挡医护人员的昂扬干劲。首任儿科大主任王友妹、副主任孙蓓蒂,首任新生儿病房主任张玉华,首任护士长陈淑岩以及第二任护士长宋健美,都在各自岗位上施展才华,努力拼搏。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50.jpg

其中,张玉华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关怀备至,也十分注重对年轻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从上海学成归来后,张主任便投身于新生儿病房的建设工作。她率先开展多项基础工作,迈出了新生儿病房建设的第一步,带领团队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引入呼吸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凭借突出贡献,张主任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实至名归。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52.jpg

时光的指针拨至 1985 年,大学刚毕业单若冰教授怀揣着满腔热忱来到这里,准备积极投身热爱的儿科医学事业,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巨大的落差感如潮水般涌来。“既来之,则安之。”此后的日子里,她一头扎进工作里,在科主任张玉华的带领下,每一项任务都全力以赴,因表现优异留在新生儿科,并于1995远赴日本访问学习。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55.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357.jpg

医院起步较晚,当时每年收治的新生儿仅200多个,淡季时甚至会歇业1~2个月关门消毒。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00.jpg

在接收的新生儿里,大部分由基层医院推荐转诊而来。由于缺乏儿童专用的急救转运设备,气胸、肺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每一个幼小生命的安危,都如重锤般敲击着医护人员的心。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03.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06.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08.jpg

访学日本期间,单若冰教授接触到了前沿的院前急救转运理念与技术。回国后目睹转运的困境,她内心五味杂陈,大胆提出要开辟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体系的想法。

在医院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感人的人和事值得我们追忆和铭记。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香港万志仁慈善基金会董事长万家麟。在医院运营的艰难时刻,他怀着对儿童医疗事业的深切关怀,雪中送炭,捐赠了第一辆转运救护车和暖箱,解了燃眉之急。终生乐善好施的他被授予“青岛市荣誉市民”称号。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11.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14.jpg

经过积极筹备,1998年新生儿转运工作顺利开展。单若冰教授仍清晰地记得首次参与新生儿转运时的场景。那是一例胶州的巨大儿,因难产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和窒息,情况万分危急。急救团队争分夺秒,在转运途中便开启了紧急救治流程,得益于及时处置,患儿最终转危为安。“说不紧张是假的,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和‘死神”的争夺中,我们练就出了一颗颗‘大心脏’”。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16.jpg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18.jpg

设备已到位,新生儿急救转运技术的推广迫在眉睫。在那个通信设备有限,宣传手段不足的年代,如何让这一举措广为人知?既然如此,那就靠人力吧!单若冰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背着简单的宣传资料,不辞辛劳下乡宣传。近至青岛郊区,远至潍坊、日照,他们不畏路途颠簸,穿梭在各个基层医院,耐心地向基层医疗工作者和家长们讲解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靠着这种“笨办法”慢慢打出了知名度。  

在海底隧道开通前,轮渡转运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当看到我们的救护车驶来,轮渡的工作人员总是想尽办法帮我们开上甲板。他们说,为生命让路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回想起这一幕细节,单若冰动容地红了眼眶。那一段段在轮渡上紧张又揪心的转运历程,为完善新生儿救治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1999年科室建立起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网络,成为山东省第一家新生儿院前急救单位,填补了山东省空白。从此,将移动的重症监护室技术送到危重患儿身边,提高了抢救质量,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伤残率,确立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最大的新生儿专业科室和重症护室的权威地位。

1999 年 9 月,是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关键节点。妇幼保健院与儿童医院合并成立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这是一次强强联合,资源的优化整合让医院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儿科不断突破自我,在医疗技术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医院新大楼的建成启用,心理、康复和心胸外科等科室的陆续建立,医院从一个以儿内科为主的小医院逐步发展为一所集儿童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儿童医院。

2004年,医院成功救治体重只有560g的弃婴“拇指姑娘”,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轰动一时。通过新生儿危急重症转运体系,医院成功救治高密转运的超低体重“三胞胎”患儿,刷新了省内抢救的最低体重早产儿纪录。

2011年是医院当之无愧的新元年。医院整体搬迁至辽阳西路新院区,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结束了医院多年来两地办公的历史,将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个综合区域内,为医院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446.jpg

新生儿科在全院危重病人最多、贵重设备多的情况下,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加班加点在保障病人安全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搬迁工作。

随着新生儿专业的快速发展,危重及疑难病人逐年增加,2016年,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为牵头科室,以新生儿专业为主线,集新生儿医疗、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新生儿医学中心成立,成为第一批新生儿保健国家特色专科、山东省及青岛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青岛市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心,青岛市重点专科、山东省精品特色专科、青岛市攀峰学科。在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早产儿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每年收治新生儿5000余人次,危重病人占30%以上,抢救成功率达98%以上,为半岛地区新生儿健康保驾护航。

回首往昔,从艰苦创业时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数十载风雨兼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从起初占地仅 11 亩,拓展至 100 余亩;从曾经孤零零的一座两层小楼,50 张病床,演变为鳞次栉比、拥有千余张床位的现代化医疗大厦;从职工仅百余人,扩增至 2000 余人;从年门急诊量区区数百人次,攀升至如今的 380 余万人次……这一路的蜕变,满是艰辛与汗水。每一次扩建,都是在荆棘中踏出的新路;每一张新增的病床,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拼搏与奉献。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500.jpg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

往昔的青岛市儿童医院

已悄然走进历史深处

化作青岛人日常话语里

频繁提及的 “老儿童医院”

成为数代 “妇儿人” 心底

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

在这漫长的征程里

医院历经时代的洗礼、磨难的考验

却始终如磐,砥砺前行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

书写着一部震撼人心的

成长传奇


讲述者

微信图片_20250515163507.jpg

单若冰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新生儿医学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儿科教研室主任

原业务副院长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日本国立德岛大学、日本福冈儿童医院、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儿童医院访问学者。

曾任、现任:国家新生儿特色专科、山东省儿科临床重点专科、青岛市新生儿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围产学会委员、中华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华急诊学会儿科学组委员、中国新生儿医师协会母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健康委员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儿科医师协会新生儿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家、省市级学会职务;担任《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等5家儿科杂志编委。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专攻新生儿、小婴儿疾病,尤其是新生儿危重症、早产儿及新生儿出院后系统管理。团队年收治新生婴儿5000多名,其中危重新生儿近3000名;并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和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获部、省、厅、市级科技成果近20 项,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名,发表专业文章13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著作16 部。

专家擅长:新生儿小婴儿常见疾病、疑难危重疾病、过敏性疾病诊疗;早产儿救治、危重新生儿出院后系统管理;新生儿小婴儿养育指导和健康管理。